江南视点:我看七十年“阿炳”艺术现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胡 阿炳图片头像 江南视点:我看七十年“阿炳”艺术现象

江南视点:我看七十年“阿炳”艺术现象

2024-04-15 1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70年“阿炳”艺术研究历程

对于“阿炳”艺术研究的七十年历程可分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原始音乐的录制、整理、出版阶段。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带着钢丝录音机回无锡进行音乐采集,抢救性的录下了华彦钧的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1951年在吕骥先生的关心下天津广播电台播放了录制乐曲。1952年,经过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整理记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了《阿炳曲集》。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制成唱片,赠予国际友人。至此,阿炳的音乐完成了从民间演奏到专业平台、通过媒介走向大众、走向海外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阿炳”研究在音乐各领域全面展开。1983年、1993年、2003年阿炳诞辰九十周年、一百周年、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国内分别举行了大规模的阿炳纪念活动,掀起了三次“阿炳”研究热潮。从与会成果看,在前后数十年间通过音乐史学家、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等多方面学者的参与,有关阿炳音乐的改编、教学、表演、研究、交流得以全面展开,在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阿炳音乐的成果和研究。在实践演奏方面更是覆盖了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二胡演奏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成为了每位二胡演奏家的必奏曲目。

进入新世纪“阿炳”研究的持续化开展。2008年12月无锡市委市政府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主办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阿炳艺术委员会、开展“阿炳”艺术论坛、《二泉映月》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刘文金、冯光钰、刘再生、乔建中、朱昌耀等多位海内外知名音乐学者、演奏家、作曲家参会。从政治层面到艺术层面给了民间音乐家至高荣誉,体现了全社会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尊重。

三、“阿炳”艺术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回看“阿炳”艺术现象的七十年发展,人类赋予一位民间艺人如此高的荣誉和地

位有其外因和内因。

华彦钧虽出身社会底层,但自幼艺术天份极高,生活的环境音乐养份充足。阿炳在民国时期江南良好的音乐环境中生长,吸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十几岁就被无锡当地人誉为“小天师”,身上储备了上千首江南民间乐曲。在学习道教音乐的同时,他还向锡剧前辈艺人袁仁仪、苏州评弹著名高手张步蟾、丝弦大王、北方著名盲艺人王殿玉、评弹艺人王琴芬等多位民间艺人学习,与江南著名丝竹高手周少梅、著名二胡大师刘天华等进行艺术交流与探讨。大量的演奏曲目积累、扎实深厚的演奏技艺积淀,加之华彦钧优秀的创作天赋可以使他演奏的曲目“随心”“依心”,这是音乐演奏、创作的最高境界。从今天的作曲技法角度看,华彦钧的演奏符合中国民族音乐即兴创作理论三大法则:偶发性、非乐谱性、表演行为与作品的同时呈现。通过研究不仅可观阿炳的音乐艺术特色,也可反观清末、民国时期无锡音乐的发展情况,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民间音乐大师,无锡的音乐生态环境值得研究。

听华彦钧的六首音乐作品,几乎每一首都能感受到演奏者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华彦钧虽为穷苦的民间艺人,但他有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有正直的名声)。”[2]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直接体现在他的音乐演奏和说唱新闻中,加之音乐表达上华彦钧不愿被传统乐曲的框架所局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听到的阿炳音乐:有传统音乐的浓缩精粹,有创作音乐的全新表达。但迫于当时自己社会身份的低微,华彦钧无法自信的说出这是自己的创作,只能推脱“记不清楚”“也许是从道观学来的吧”“也许是从僧家寺院学来的吧”。优秀的音乐终究被会人们所欣赏,来自民间有着扎实民众基础的阿炳音乐注定属于全人类。

纵观华彦钧音乐艺术发展的70年,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华彦钧音乐艺术七十年发展是“活态”传承的70年,是有音乐生命的70年,是不断推陈出新的70年,在今天世界的不同地区每个时刻都有可能响起阿炳的音乐,这是对民间音乐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还要衷心感谢杨荫浏、吕骥两位音乐大师,若非他们当年本着一颗保护音乐、传播优秀音乐的“初心”,阿炳和他的《二泉》很有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中国将失去一位优秀民间音乐大师,我们也无法聆听到如此动人心魄的音乐。

[1]徐明岳,关于华彦钧及其《二泉映月》——写在华彦钧逝世70周年之际,当代音乐2020年第10期。

[2]《瞎子阿炳》,《光明日报》1963年12月10日。

作者简介

许恩,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江南乐舞研究专家,有专著《吴地舞蹈艺术》等,《吴地舞蹈艺术》获无锡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辞旧岁,迎新春,江南文化研究会恭祝广大读者和文友牛年大吉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大都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